关中革命纪念馆
青春筑梦爱国行

这个暑期,我们的“三下乡”实践团队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精神的追寻,走进了关中革命纪念馆。这座矗立在关中平原上的红色地标,不仅是一段峥嵘岁月的见证者,更用无数珍贵的历史印记,为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课。

刚步入纪念馆,庄严肃穆的氛围便扑面而来。灰墙红窗的建筑风格带着岁月的厚重感,门前的松柏挺拔苍翠,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红色记忆。馆内的陈列简洁而有力:带着弹痕的旧军装、锈迹斑斑的步枪、泛黄的革命文件、战士们用过的粗瓷碗……每一件文物都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烽火与热血。
关中地区作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门户,曾是革命斗争的前沿阵地。在这里,无数革命志士秘密联络、组织群众,用智慧和勇气与敌人周旋;在这里,军民同心筑起铜墙铁壁,用血肉之躯守护革命火种;在这里,“自己动手、丰衣足食”的口号响彻田野,军民共渡难关的故事温暖人心。从地下交通线的惊险运作,到游击战争的灵活出击;从群众冒死掩护伤员,到战士们舍生忘死保卫根据地,每一个细节都让我们深深动容。



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,是展厅里一组普通革命者的群像介绍。他们中有放弃优渥生活投身革命的学生,有放下锄头拿起枪杆的农民,有强忍丧亲之痛坚持斗争的妇女……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,却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“爱国”与“担当”。“为了让后代能过上好日子,我们多吃点苦算什么?”一位老战士的手稿里这样写道,简单的话语却重逾千钧,让我们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初心与情怀。
参观结束后,我们在纪念馆前的广场上驻足良久。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,风中仿佛还回荡着当年的呐喊与誓言。这次关中革命纪念馆之行,让我们对“红色精神”有了更具体的理解——它是危难中挺身而出的勇气,是困境中坚守信念的执着,是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的赤诚。
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我们生逢盛世,更应铭记这段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历史。此次“三下乡”的红色探访,不仅是一次历史知识的学习,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与初心的叩问。未来,我们将带着这份感动与力量,把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融入青春理想,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,让青春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奉献中绽放光彩。
(魏国谋/文 雷智涵/图)

